孫紅雷《極限》自戀大爆發(fā) “自戀超人”要去看醫(yī)生
在上周日晚東方衛(wèi)視播出的《極限挑戰(zhàn)2》中,“‘孫漂亮’我喜歡你!‘帥雷雷’我喜歡你!‘孫美麗’我喜歡你!”在樹林里不斷回響著這些洪亮的聲音,然而喊這些話的不是別人,正是孫紅雷本人,孫紅雷自戀大爆發(fā)啦!
不僅僅是孫紅雷,據美國《大西洋》雜志官網發(fā)表的文章稱,我們正面臨一場“自戀大流行”,因為 facebook、微信、微博、Twitter等社交媒體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自戀。專家指出,過于自戀的時候,那可能會患上“自戀型人格障礙”。
自戀的人數堪比肥胖癥:很多人上facebook、微博,就是看有沒有人關注自己,自己的微博被多少人轉發(fā),甚至有些人因為微博沒有人評論和轉發(fā),而變得焦慮。關于社交媒體令人自戀的研究,近年來國外類似的研究和報道不少。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利亞斯·阿布賈烏德解釋,原因在于社交媒體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自戀平臺,而有自戀人格傾向在年輕人中越來越多,堪比肥胖癥。
說起這種現象,北京回龍觀醫(yī)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(yī)師趙丞智笑著說,在醫(yī)學上還真有相應的叫法——“自戀型人格障礙”。這種障礙的人總喜歡高談闊論,有意無意標榜自己。比如一些女性總吹噓帥哥們是如何欣賞她,追求她。平時好出風頭,喜歡別人的注意和稱贊;喜歡“拔尖”,總認為自己很優(yōu)秀;會習慣性地把話題轉向自己,不去關注別人感受,給人感覺不很近人情,在生活中弄得人際關系十分緊張。
太自戀緣于小時候得不到肯定:社交媒體可能只刺激了“自戀”的發(fā)展,更多的原因還跟兒童時候的家庭教育有關。趙丞智解釋,因為孩子都有“自戀性需求”,希望通過夸大能力得到父母的肯定,比如說自己是超人。如果小時候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,長大后這種欲望就會很強烈。而中國的父母教育又恰恰是以控制和管教為主,而不是鼓勵及肯定。這一定意義上讓孩子的“自戀性需求”得不到滿足,成人后也就更容易出現自戀的障礙。
“太過自戀,其實是自卑,這樣的人心里希望自己是有特權的、重要的、被尊重的,希望更多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揚!壁w丞智說,這也不難發(fā)現,有些人發(fā)微博得不到別人的認同,甚至有人提出反對的時候,就開始掐架了。由于這類人一直認為自己很優(yōu)秀,但如果屢次受挫,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,就會憤憤不平,很痛苦,或者影響到正常人際交往,這時候需要尋求心理醫(yī)生的幫助。北京回龍觀醫(yī)院臨床心理科醫(yī)生于宏華介紹,臨床上一般會采取移情焦點治療等心理動力學治療,如果伴有抑郁焦慮等,還需要進行抑郁抗焦慮藥物治療。
不過于宏華還是認為預防更重要,提醒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心理需求,特別是對于兩三歲的孩子來說,如果他們無限理想化自己的能力的時候,一定要配合他們,多一些肯定和贊揚。
相關閱讀:測測自己是不是太自戀
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(DSM4)。下面9項表現,至少有5項(或以上)的表現,那可能就是太過自戀了!
1.有一種認為自己非常重要的強烈感覺(例如夸大自己的成就以及天分,希望被當成一個大人物,但是沒有相應的成就)。
2.過度沉迷于對無限的成功、權力、榮譽、美麗以及理想愛情的幻想中。
3.相信自己是“特別的”、獨一無二的,只能被某一個有著很高地位的大人物才能理解。
4.過度地渴求贊揚。
5.有過度的權利要求。無緣無故地期待著他人對自己應有特殊照顧。
6.缺乏共情的能力,在交往中,總是試圖剝削他人。
7.缺乏同情心:不愿意體會或者顧及他人的感受。
8.經常嫉妒他人或者認為他人在嫉妒他(她)。
9.表現出自大或者傲慢的態(tài)度或者行為。
(綜合自中國青年網、健康時報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
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
關注人民網,傳播正能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