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(lián)姻不必富室名門
劉愛敏
擇偶實在是一門大學問,古人積累了豐富的經(jīng)驗和教訓,并寫進了家訓,來警醒后世子孫。許多古代家訓里的擇偶名言,或許都對建立幸;橐鲇兴鶐椭。
《顏氏家訓》——婚嫁不須貪勢家
源于孔門弟子顏回的顏氏家族素重家風培養(yǎng)和家訓傳承,從東晉時的南遷始祖顏含,到北朝的顏之推,再到清代的顏光敏,都有家規(guī)家訓傳世。顏含以孝友著稱,封侯謚“靖”,治家教子,甚為縝密。顏之推在《顏氏家訓》中說:“先祖靖侯戒子侄曰:‘汝家書生門戶,世無富貴;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,婚姻勿貪勢家!边@條便是“靖侯成規(guī)”。
顏之推把“靖侯成規(guī)”傳之后世,說:“婚姻素對,靖侯成規(guī)。近世嫁娶,遂有賣女納財,買婦輸絹,比量父祖,計較錙銖,責多還少,市井無異;蜮鲈陂T,或傲婦擅室,貪榮求利,反招羞恥,可不慎歟?”婚姻要找清白人家,這是當年祖宗立下的老規(guī)矩。近世嫁娶,有接受彩禮賣女兒的,有用絹帛買進兒媳婦的,這些人比量對方父祖輩的家世,對彩禮斤斤計較,索取多而回報少,這和做買賣沒有區(qū)別,以至于有的門庭里弄來個下流女婿,有的屋里主管權操縱在惡兒媳手中,貪榮求利,招來恥辱,婚姻大事能不審慎嗎?
《顏氏家訓》既然主張“婚姻素對”,不貪榮求利,因此女兒難免會嫁到家貧的婆家,顏之推特別提到要照顧和尊敬這些嫁到貧窮婆家的女兒:“女子既嫁,若是夫家貧乏,父母兄弟當量力周恤,不可坐視。其有賢行,當令子女媳婦敬事之。其或不幸夫死無依,歸養(yǎng)于家可也。俗于親戚富盛則加親,衰落遂疏遠,斯風最薄,所宜切戒!钡搅饲宕,顏光敏作《顏氏家誡》,亦提到擇姻須考慮對方是否家教良好,如果是貪圖對方家財富厚,這是在教育孩子做不肖子孫。
《朱子治家格言》——要彩禮不如擇良人
現(xiàn)在結婚,雖然全國各地的規(guī)矩并不完全一樣,但基本上都是要給女方彩禮的。這本是禮俗,無可厚非,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彩禮有水漲船高之勢,尤其是一些地方有什么“一動不動”“萬紫千紅一片綠”等說法,娶妻成本高企,成了許多男方家庭難以承受的負擔。清代朱柏廬的《朱子治家格言》說的好:“嫁女擇佳婿,毋索重聘;娶媳求淑女,勿計厚奩。”嫁女兒,要為她選擇賢良的夫婿,不要索取貴重的聘禮;娶媳婦,須求賢淑的女子,不要貪圖豐厚的嫁妝。重人而非錢財,才能締結良緣。人本身配不上對方,才會拿彩禮、嫁妝補齊,正所謂“人不行錢來湊”。高額的彩禮不僅不能給新人帶來幸福的婚后生活,反而為家庭矛盾埋下隱患。
《曾國藩家書》——看家世不如看家風
《曾國藩家書》有一句話:“聯(lián)姻不必富室名門!边@不是他指導兒女婚姻的標準,而是他晚年在目睹四個女兒的不幸婚姻后悟出的痛切醒言。曾國藩有五個女兒,前四個女兒的婚姻都由他一手做主,她們嫁的都是和曾家門當戶對的官宦之家,但生活皆不幸福。長女紀靜,嫁的是曾國藩的同鄉(xiāng)在翰林院任職的袁漱六的長子袁榆生。袁榆生是嗜酒好賭的花花公子,對家庭不負責任。紀靜抑郁成疾,二十九歲而逝。次女紀耀,被許配給陳岱云的兒子陳松生。陳岱云是曾國藩的同榜進士加同鄉(xiāng)好友,在廬州與太平軍作戰(zhàn),兵敗自刎,陳松生少年喪父,家境凄涼,家里事務全靠紀耀一人操持,因勞累過度,三十八歲而逝。三女紀琛嫁給了湘軍大將羅澤南的二公子羅兆升。此人性情乖戾,紀琛在其早逝后守寡,其婆婆性情兇悍,為人刻薄,紀琛苦不堪言。四女紀純嫁給了郭嵩燾的長子郭依永,郭依永雖才華橫溢,但體質薄弱,二十一歲時英年早逝。結婚剛三年的紀純獨自撫養(yǎng)兩個幼子,亦在三十五歲時病逝。曾國藩包辦了女兒的婚姻,也造成了女兒的不幸,他自己總結原因為:過于看重家世,講究門當戶對,選的是其父而非本人。
曾國藩在聯(lián)姻大事上,不只有痛心的教訓,也有可資借鑒的經(jīng)驗。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十二月十八日,他在給諸弟的信中談道:“常家欲與我結婚,我所以不愿者,因聞常世兄最好恃父勢作威福,衣服鮮明,仆從烜赫,恐其家女子有宦家驕奢習氣,亂我家規(guī),誘我子弟好佚耳。”曾國藩在談到弟弟婚事時講明了自己的觀點,之所以不同意弟弟與常家女子通婚就是因為常家的家風不好,常家的世兄最愛依仗他們父親的權勢作威作福,衣服鮮亮,仆人隨從一大群,擔心這樣的家族教育出來的女子會有官宦人家驕傲奢侈的習氣,敗壞了我家的家規(guī),引誘我家子弟貪圖安逸。曾國藩為弟擇姻與嫁女不同,不看家世看家風,這種做法才是對的。(作者系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副教授)
- 人民健康APP
人民好醫(yī)生APP
熱門點擊排行榜
聯(lián)系我們
人民健康網(wǎng)微信 微信號:rmwjkpd 公眾號:人民網(wǎng)健康 |
人民健康網(wǎng)微博 微博昵稱: 人民網(wǎng)健康衛(wèi)生頻道 |
電話:010-65367951 郵箱:health@people.cn |